2)第87章 天作之合_清穿之天作之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否适合做大清未来的主人,倒是把这事给忘的一干二净。

  等康熙次日想起来时,便听说活佛已经离开京城了。

  据活佛留下来的话,意思是要游历最后一次,从这里回到故乡的寺庙,从此以后便不再过来了,因为窥探天机,也回不来了。

  康熙因为越发相信活佛的话了。

  康熙三十七年,在康熙的大力支持下,清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。

  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事上。

  其实原本没有改革的,推行良种和肥料,算不上改革,只是在戈柔的提议下,康熙同意进行土地改革。

  改革之初,是因为戈柔的一份折子。

  戈柔跟胤禛两人一起考察了京城周边的田产,因为权利够大,两人在几个月内摸清了京城周边田产的出处。

  随即他做了个汇总,写成了折子,递给康熙。

  递折子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。

  “皇阿玛,这是儿臣用时四个月查到的内容,京城周边的田产,其中超过五成集中在官员手中,另外有三到四成左右在商户手中,而京城附近最多的是普通百姓,他们人数众多,却只能拥有一成,甚至不足一成的田产,这还是在京城,儿臣听闻,江南那边的良田更是如此,甚至普通百姓手中根本见不到良田,皇阿玛,良种和肥料虽好,但是贸然推行下去,粮产是多了,但是未必能让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,这不是儿臣所愿看到的。”

  古代不比现代。

  现代职业种类丰富,人人各司其职,想到普通的种地赚的不多,大多数人不愿意种地。

  可古代,粮食产量不高的现在,田产便是最好的不动产,房子铺面都比不上田产。

  仔细观察,每个朝代的末期,一个国家的田产似乎都集中在极为少数的人手中。

  康熙也知道这是个问题,可是要改,谈何容易。

  天下虽然是他们打下来的,可是真要是动了大多数有权有钱人的利益,康熙也知道,真到了那一步,他这个皇位也就做不安稳了。

  可是戈柔既然提出来了,康熙也想听听她的看法。

  “那你有什么想法没有?”

  “儿臣有些拙见。”

  “你说说看。”

  随即戈柔便说起来了: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为何田产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,无非是因为有利可图,若是种田的利便少了,这些人自然也就会把目光投向更加赚钱的地方……”

  田产为何会招人喜欢,无非就是因为保险,把田产租出去,每年都有不少受益不说,若是需要用钱,随时卖出去,还不用担心卖不出去,也不会贬值。

  没有比这再稳当的产业了。

  戈柔想要做的,就是打破这种常规的观念。

  把那些有头脑的人集中到另外更加赚钱的地方上,既然朝廷愿意割舍利益出来,也提供了这些利益的出处,这些人总不能什么好处都占着,到时候良种推出,粮食一多,粮食价格下降,田产便盈利变低,有些脑子活泛的,自然就会把田产换成新的赚钱的产业。

  到时候趁机还能把织布机推出去,新的产业,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。

  然后在打一场舆论战,在全国大范围宣传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,找几个有名望的“托”,让大多数人看到放弃田产背后的好处,总会有些效果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kami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