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02章 文臣武将_我,刘辩,三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辩其实并不在意什么围猎收获。

  他望着身边的能臣将相们,这些人才是关键。

  以卢植为首的公卿们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,看着不时出现的满载而归的将士们,或是闲聊,或是讨论政事。

  以他们的年纪,已经没了在山林之中狩猎的兴趣。

  近年来,朝中的公卿相对稳定,许多官职上都是熟面孔。

  比如杨彪成为司空后空缺的卫尉一职,则由已经病愈的侍中羊续接任。

  人事变动的减少,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堂的稳定性。而增加长吏主官在一个岗位上的任职年限,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一份很得认同的政治主张。

  与公卿级别的大臣相比,反而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各处府属掾吏们在刘辩的记忆中更有名气些。

  不说尚书台原本的荀彧、陈群、郭嘉、孔伷等人,今年被以孝廉举荐至三署的庐江郡人鲁肃、陈留国人毛阶,在经过三署考核之后,都被刘辩安排进了尚书台守尚书郎。

  此外,朝中还有刘繇、审配、陈琳、赵昱、张昭、崔琰、袁涣、赵俨、杜袭、繁钦等人,但任用人才不能只考虑名字而完全忽视年龄资历。如刘繇、审配等,年龄资历皆足,被公府征辟之后很快就被举为侍御史,但如赵俨等人,即便外任也至多为一小县之长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透过历史,让刘辩能够分清谁有德行、谁有才能,这是刘辩在用人上的最大优势。让他不用为了巩固地位而进行无谓的权力斗争,进而整日和臣子们勾心斗角……

  刘辩也不想分辨臣子们是忠于他还是忠于汉家天子,对他来说,结果都一样。

  ……

  而在离了高台的刘辩身边,正围绕着一群将官。

  不过此时够资格出现在刘辩身边的,怎么也得是校尉这一级别的,次于校尉的军司马只能排在后面。

  羽林中郎将朱皓朱文明乃是朱儁之子,在关羽离开后,考虑到他根正苗红,且有贤名,刘辩最终选择提拔了他。

  历史上,朱皓在扬州纷乱之际奉长安朝廷之命前往扬州担任豫章太守,因为“善推诚以信人”,而被时任扬州刺史刘繇派去帮助他的笮融杀死,取而代之。

  朱皓或许能力稍有不足,但能在乱世甘愿奉令前往扬州,品行类父,值得信任。

  而羽林郎作为戍卫东宫的军队,其最重要的就是忠诚。

  毕竟朱皓辖制的羽林郎几乎没有出征的机会,而有出征机会的羽林郎则直接受皇甫郦管理,而朱皓并不会掣肘。

  这就足够了。

  虎贲中郎将则是崔钧崔州平,崔烈父子三人,司徒、西河太守……自先帝以来,崔氏皆得重任,可见一斑。不过若真去追溯过往,崔氏真正父子齐得重用的时间,还是崔烈走了先帝傅母的门路买官之后。

  大概这就是崔烈的投名状吧。

  虽失了名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kami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