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五十章 不在于怎么治,而是治不了_大明第一贡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张周笑道:“刘阁老是否觉得人力不足呢?有关考证的事,在下特别准备了一份书卷,涉及到出处和循例的部分,应该能轻省不少。”

  张周之所所以没直接就把书拿出来,而是要先行准备,甚至还去问林瀚和程敏政的意见,更多是因为有些法例、衙门涵盖职责等,照本宣科容易,但毕竟是“口说无凭”,不能你说这个职位该干嘛就干嘛,需要有出处,没有出处的则需要援引先例,比如说在正统、成化年间出过什么事,当时朝廷用什么办法来解决,当时朝议有什么结论之类的。

  这是充分考虑到文官会挑刺。

  本来双方就不对付,现在张周还越权把翰林院的工作给干了,等于说张周的下马威越来越狠,文官那边在窒息之前还是会想办法挣扎一下的。

  刘健道:“张侍讲可真是思虑周详。”

  言外之意,你这是知道我们要给你挑刺,所以才准备这么充分?

  张周笑道:“哪里哪里,都是为朝廷办事,而且《会典》一书功在千秋,也并非在下一人的功劳,还需要翰苑的同僚通力配合。”

  本来刘健还在想,以如何的方式去跟张周进行“谈判”,把《大明会典》修撰的功劳给分出来,现在他看出来,不用他来提,张周已经主动提出来。

  心里不乐意,但其实还是松口气的。

  如果真由张周一个人把书给拿出来,而以皇帝对张周的信任,再找人勘校一番,发现张周的书到了可以刊行的地步……那翰林院的官员可以集体请辞了。

  现在好歹双方还留有余地。

  只是他现在心里还在想,这小子是真这么自信吗?凭一人之力,就能把书给修好?他是几时开始的?背后到底有谁在帮他?

  朱祐樘道:“校对所需时间,还是不宜耽搁太久,两天时间最多了。刘阁老可有想好找谁来参详?”

  不能带回翰林院,大概的意思是要送去内阁值房。

  刘健道:“请翰林侍读梁储。在杨廷和回乡省亲时,由梁储代为负责校对、修书之事。”

  “好。”朱祐樘也没征询张周的意见,往萧敬那边看一眼,“派人,传梁储入宫!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一整套的《大明会典》,由司礼监派读书房太监,六个人抬着,再加上前去监督的陈宽,一共七个人。

  跟着刘健抵达内阁值房。

  李东阳和谢迁看到这架势,便知道皇帝和张周不是玩虚的。

  书都给抬来了。

  大概的意思,回头就可以直接刊行。

  “陈公公,您是否要留下?”刘健问一句,说这话其实就是在提醒陈宽,伱可以走了。

  本就是皇帝派来的,还用你刘健问是否留下?

  你既然问,就是下逐客令。

  陈宽苦笑道:“咱家就近找地方先歇息一下,等那位梁翰林到时,再送他过来便是。”

  “好。”刘健点头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kami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